波司登品牌宣传标语是:“创世界品牌,扬民族志气!”,那么这个标语有什么寓意呢?今天小编就带大家走进波司登的品牌故事,从宣传标语中了解波司登的品牌精神和含义。
5月28日,34岁的姚依莉像往常一样在一排排的缝纫机中巡视。作为波司登制衣厂24组组长,她管理着30多个员工。生产一件羽绒服要经过画样板、绗棉、开袋、装袖、上拉链等几十道工序,这些都由她和她的组员来完成。
“负责每一道工序的员工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任务,然后传到下一道工序。一个环节出错,下面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出问题。”根据员工的熟练程度调节速度,避免流水线堵塞是姚依莉的主要工作。
和众多民营服装企业一样,姚依莉供职的波司登是做代工起家。改革开放初期,波司登还是小作坊式的乡镇企业,创始人高德康骑着自行车往返常熟、上海两地,为企业争取代工机会。“在服装市场旺销中,企业滚雪球般地发展起来了,也似乎是在合着那个时代的脚步。”高德康回忆说。在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看来,高德康所说的时代脚步便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1992年,在不少商家还在为看得见的利益争得头破血流的时候,高德康开始着眼品牌建设。高德康说:“开始进行规模生产时是为上海一家企业加工‘秀士登’牌羽绒服,取音自美国休斯敦。当时我便想,当自己创立品牌时,要选‘波司登’,取波士顿的谐音,因为地处美国东北寒冷地区,意义更加贴切。”
波司登品牌标志上有两个腾飞的翅膀,然而这个品牌刚开始起飞就险些折翼。1993年~1994年,全国经济普遍过热,国家开始严格控制信贷规模,使依托银行信贷的大批企业停产、破产。波司登也未能独善其身,工厂生产的23万件羽绒服只卖出8万件,企业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1994年夏天,北京王府井百货邀请波司登参加夏季反季销售活动,这次大胆的创新销售模式拯救了波司登。高德康此后认真总结产品失败的五大原因:颜色不对路,面料不适应需求,款式没有特色,板型不适合北方人的身材,做工也有一定的问题。
高德康也通过这次教训逐渐树立了自己名牌观:名牌应该是“民牌”。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波司登”课题组在《世界名牌的中国式“基因”》一书中对“民牌”理念作出了总结:“民”之一是为普通消费者精心设计,“民”之二是为消费者创造品质卓越的产品,“民”之三让工薪阶层买得起。
针对总结的问题,波司登大胆尝试,把当时羽绒服60%、70%的含绒量提高到90%,并全部采用优质绒,从功能、式样到色彩全面引入时装设计,使原来厚、重、肿的羽绒服迎来了新生。衣服变薄了,但质量不变,穿在身上既保暖又漂亮,这引发了我国羽绒服行业一场持续至今的革命。
羽绒服刚开始登录中国的时候还是奢侈品,如今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波司登羽绒服连续十多年全国销量领先,仅靠过硬的产品很难做到这一点。高德康从波司登问世开始就特别注重品牌的宣传,中国最早一批飞机坐椅靠背广告上就有波司登的身影。
已被认定为“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的波司登正着眼走出去。2011年,波司登斥巨资在英国伦敦最繁华的牛津街区买下一块不动产。2012年7月26日,总投资达3500万英镑的波司登伦敦旗舰店开门迎客,把伦敦办成了自己的主场。今年4月26日,波司登分别与知名企业伊藤忠集团和中信证券签订战略投资者合作协议,其国际化进程迈入新的起点。
波司登一手抓自主品牌,一手抓外贸代工。“这些品牌商选择我们做代工,是对我们制作工艺的肯定。我们从他们身上也能学到一些管理外发工厂的经验。”5月28日,波司登生产部门负责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波司登集团的目标是打造成令世人尊敬的世界知名综合品牌运营商,自身也有200多家外发工厂。
“波司登能走到今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始终坚持在羽绒服领域,不断创新和拼搏。”高德康说。而这种坚持的气质似乎影响到每一个波司登的员工。身材瘦小的、接受采访时有些脸红的姚依莉1999年从安徽老家到波司登打工,一干就是17年,踏实努力的她先后当选江苏省优秀农民工和苏州市人大代表,在书写自己打工故事的同时,也见证了波司登的“民牌”故事。
以上就是关于波司登品牌LOGO的品牌故事以及品牌宣传语的定位,由此可以看出一个好的品牌宣传语对品牌的价值是不可衡量的,优秀的品牌和企业都会树立自己的品牌宣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