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新概念之一:非物质化设计
“非物质化设计”中的“非物质化”概念来源于日语,最初来源于英语“非物质”。“非物质”在汉语中通常被直译为“非物质”,因此也被称为“非物质设计”。但就这个概念的具体含义而言,通过“去物质化设计”可能更准确,更容易理解。因为“非物质”不是物质,而“非物质”是以物质为基础的,只是从物质层面“超脱”出来的。
比如一辆独轮车,水龙头和座椅凳子的方向,谁看到都会觉得奇怪,不可思议。当你看到它由复数连接,可以由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驱动的壮观而热情的活动场景时,你就会体会到这辆独轮车真正的“设计”。它不在于“物”的设计,而在于“物”的设计——一种让人感到新鲜和快乐的,群体共同参与的健身娱乐活动的策划。就独轮车的物质形态和结构单独存在而言,它不具备可控性和可操作性的功能,只有在众多连接和用户群体参与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可见独轮车独特的造型结构恰恰说明了它的创意来源于一种非常具体的“非物质”行为活动设计。
非物质化设计就是这种情况,它以不同的设计追求刷新了以前的设计理念。设计思维的起点和终点不仅仅是有形“物”的创造,更注重无形和“非物质”的创造和拓展。这种全新的设计理念在产品设计领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它不仅促使设计师更多地思考产品存在的意义,而且更加关注产品对环境和人类生活行为的影响。同时也突破了现有的产品设计思维模式————不是从有形的设计思维到有形的结论,而是从无形的设计思维到有形的结论。
设计的第二个新概念: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设计是联合国提出的一种新的设计理念,始于1974年。无障碍设计强调,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所有与人类衣食住行相关的公共空间环境以及各类建筑设施设备的规划设计,都必须充分考虑不同程度身体残疾缺陷人群和正常活动能力下降人群(如残疾人、老年人)的使用需求, 并配备能够响应和满足这些需求的服务功能和设备,从而创造一个充满关爱的现代生活环境,确保人类的安全、便利和舒适。
无障碍设计首先体现在城市建筑、交通、公共环境设施和指示系统中,如在走道上为盲人铺设的走道、触觉指示地图、轮椅使用者专用厕所、公共电话、带视听双重操作指南的银行自助存取款机等。然后扩展到工作、生活和娱乐中使用的各种电器。20多年来,这种设计倡导从关爱弱势人群的角度出发,以更高的理想目标促进设计的发展和进步,使人类创造的产品更加合理、友好和人性化。
无障碍设计的理想目标是“无障碍”。我们在认真研究人类行为、意识和行动反应的基础上,致力于优化人所使用的一切事物和环境的设计,消除让用户在操作界面上感到困惑和困难的障碍,为用户提供最大可能的便利。这是无障碍设计的基本思路。
无障碍设计注重残疾人和老年人的特殊需求,但它不仅仅是为残疾人和老年人设计的。它专注于人类“共享”产品——的开发,可以回答和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
比如一个看似普通的容器,却有一个巧妙的“共享”设计:一套配套使用的洗发水和护发素,两个一模一样的容器,其中只有一个加了一排直线凸起的触感标记,可以让人一触即知是洗发水还是护发素。这个小设计不仅消除了盲人使用的障碍,也是对普通用户的一种感恩和善意的设计,————洗头不睁眼就能看出来。类似的设计还有立体耳机,利用凸凹珠来区分左右,不仅是外观和造型上的精美装饰,更是“触摸感知信息”来实现“共享”设计。
可见,产品界面设计中感知模式的选择是决定产品能否实现“共享”的关键。因为人类有很多感知的“通道”,比如视觉、听觉、触觉等。残疾人缺少的只是其中之一。因此,具有“多渠道”感知模式的产品具有卓越的无障碍使用性能。各种“清瞎玩具”,90年代初由日本首创,后传欧美,是无障碍设计的典型例子。设计师所寻求的不仅仅是消除产品界面中人与物之间的障碍,而是通过产品共享的实现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障碍。“清瞎玩具”的产品开发口号是“让我们一起玩”。(注:Sunny,与失明相对,指视力正常的人。(
设计的第三个新概念:界面设计
Interface是英语名词“interface”的对应译法,《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中解释为“物体之间的接触面”。但是,产品设计领域的“界面”一词有不同的含义,不仅指物体之间的接触,还包括人与物体之间的接触和关联。
(一)对人与物的界面的关注和研究,一般认为是从人机工程学开始的。其实更准确的说,人机工程学的诞生是人类对人与事物(人和自身的创造)的界面上发生的各种问题进行反思、思考和研究的结果。应该说,在人类创造活动的历史上,对界面的认知是一个划时代的转折点。在这个转折点上,确立了“人所使用的一切事物都必须适合人”的“以人为本”的创造原则,人类的产品创造进入了人性化设计的时代。
在具体的产品设计思维中,分析和把握产品与用户的界面是关键。比如在牙刷中,使用过程中与人体直接接触的部位主要是刷毛和手柄,刷毛和牙齿和牙龈,手柄和手。另外,随着刷牙动作的开展,刷头部分会时不时的接触口腔内壁。因此,刷毛的长度和硬度、刷柄的厚度和长度以及弧度、刷头的大小和形状都需要根据不同的使用者(如儿童、成人、老人等)进行合理适当的设计。)。尤其是刷毛的材质选择,组合排列的形状,软硬刷毛的分布都需要仔细的设计思考,因为这是最复杂的界面,界面的对象不仅仅是牙齿,还有脆弱的牙龈。因此,虽然牙刷看起来像一个简单的产品,但就使用界面而言并不简单。
人与物之间的界面问题不仅复杂,而且多样,因产品和使用方式的不同而不同。有的界面在于人体与物体的直接接触,有的界面在于对产品操作的把握过程。比如WINDOWS95出来的时候,人们评论它让电脑的用户界面“更友好”,从而让更多的人走近电脑;但是,当人们面对一些功能设置多但操作程序复杂的产品时,必须仔细研究充斥着密密麻麻文字的操作指南才能进入使用,并且会抱怨用户界面过于“不友好”,导致放弃使用的行为。在这个强调个性化设计的时代,决定产品成败的是界面设计。
(2)良好的界面可以设计和改善人与事物的关系,将人的认知理解和关怀注入无生命的情感事物,使事物变得充满人性。
比如诞生于挪威的一款办公椅,突破了传统的可调倾斜度、座面、护膝设计的椅子结构公式,提供了一种适合坐在办公桌前的理想座椅:可调倾斜度的座面,符合人们因关注办公桌工作而自然前倾的姿势,而护膝部分则为保持这种自然姿势提供了可靠的支撑。这是一把舒适的椅子,舒适的秘诀在于,它借助倾斜的椅面与膝盖支撑之间的界面,使人体的脊柱处于最接近自然直立状态的理想姿势,从而减少“坐姿疲劳”。
其实就人体骨骼结构而言,坐着比站着累。因为人体是坐着的,整个脊柱被迫改变其自然曲度,由此产生的椎间压力使人久坐后感到腰酸背痛。但是,长期站立会有疲劳。脊柱虽然处于自然状态,但长期支撑人体重量的下肢需要放松和休息,这就是坐着的原因。就坐与站的问题而言,人体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生物。也许这就是人类直立进化所付出的代价。坐,使上半身骨骼疲劳;站立使下半身骨骼疲劳,所以人类只能在坐和站的旋转中转移疲劳的部位来寻求平衡。而作为支撑人体坐姿的——器具,是否能最大限度地缓解人类不可避免的“坐姿疲劳”,是座椅设计中界面研究的重点。
此外,丹麦设计师Steen Mansfield设计的“背包式吸尘器”也是突破现有产品模式,在用户界面上创造新创意的优秀作品。吸尘器模仿人体结构,上下身体部位之间有橡胶制成的“腰椎”。当它安装在使用者的背部时,真空吸尘器的“腰椎”根据使用者腰椎的曲率而变化。即使当使用者向前倾斜90度时,真空吸尘器仍然正确且牢固地连接到原始位置。如果只从吸尘器的物体来考虑它的形状,也许没有人会认为有必要把它的形状一分为二;但从人与物的界面来思考,我们可以认识到,这种结构使原本刚性的物体变得柔软柔顺——这就是界面的需要。
在界面上思考往往可以提示全新的产品造型。因为界面设计所追求的是一个理想的、和谐的物与人的界面,正是这种追问让设计师在具体的产品造型构思中摆脱“现有”,创造“应有”。
上一篇:国泰航空启用新品牌形象
下一篇:巴西邮政启用新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