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属维而京群岛去年公布了其所属领地(旅游区)的新标记(如上图)。本年又以此为契机展开了一系列品牌推广活动。回顾一下近年来国内比力大型的标记新闻,除了企业的标记应用,很多都跟城市的形象标记联系在一起。比如举办了奥运会的北京,比如即将举办世博会的上海,也比如即将举办亚运会的广州。在这些重大活动的标记设计中,或多或少地表现了本地的城市风格和印迹。也正是在这一系列活动的带动下,不少国内城市也纷纷下重金打造本地的城市形象标记(旅游标记)。
前几天在看完我们本身的作业后,就在互联网上找现有的一些“湿地”的品牌设计。从湿地公园的标记设计到城市旅游标记的设计再到城市形象标记的设计,最后找到了国家的旅游品牌的设计。发现一旦开了个头就结束不了,把收集到的各个资料做了一些归档,也顺便学习学习,提高提高。这篇《24诚志》先把看到的觉得有意思的大陆城市的标记拿上来和大家分享讨论一下。 并非作为一个浙江人自卖自夸,作为浙江省的省会,杭州在整个城市的视觉传达和城市品牌建设上的确很“时尚”。反过来再看看刚刚举办了奥运会的北京,至今对这个城市的旅游宣传标语和定位相当陌生。感觉浪费了奥运会这个绝佳的机会来重塑提升这个城市的品牌建设,至少是在视觉视觉这一块上,北京的操作感觉就是“奥运就是奥运”,在视觉传达上几乎没有啥遗留资产。不信?那问一句北京对的城市的定位是什么?不知道,也找不到什么统一的官方的品牌规划。 非常巧合的是,比来上海发布了2010年世博旅游标记,也非常慷慨地在官网上提供了一份VI手册。上海的城市定位有一句话“上善如水 海纳百川”。在世博的品牌视觉标记的设计上一直都围绕着“海”这个元素,这次的旅游标记的发布也不例外。但是奇怪的是,上海的旅游标记又仅仅是针对2010世博会的,为什么,为什么又跟北京一样再次把城市品牌、城市旅游品牌和世博运营再一次割裂呢?随着2010年世博的结束,这份旅游标记和品牌建设又将作古,浪费人力物力不说,又一次徒然浪费世博对城市品牌建设在视觉传达上的整合统一的作用。 再回到杭州,杭州政府去年向全球征集城标,据说收到的提案超过了北京奥运会的标记稿征集数量。并且表现出来的标记设计很多非常标致。前11强作品征集市民投票也的确大大调动了市民对城市建设的热情。但是稿件入选3强之后,又发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韩美林先生又出来了,对3强作品指指点点,在他的修改下杭州的城标得以问世。所以,这次杭州的城标又成了“韩美林”和“东道设计”的联合作品。 (最终发布作品) (11强作品个人心水三强) 对于最终由韩美林先生修改诞生的杭州城标,在发布之后就有很多讨论。作为一个还没出师的学生,自然也没啥资格评头论足一道,只能说:太松散了,并且不美。再收集城标的过程中,也看到了浙江美术馆的标记征集。可官方再一次抛弃了众多雅致又契合标记作用的,再一次选定了韩美林先生的“抽象书法”作为馆标征集的第一名。耐人寻味的是,东道又一次成为了VI实施的签约设计方。(评选结果请点击)难怪有人说,但凡中国官方的标记设计都被几家半官方设计所给垄断了。只是韩老先生的“隶书”和“毛笔”等造型方法一而再再而三的重现,不免让人审美疲劳。难道中国值得引申的传统元素就这点? (杭州西博会的标记和吉祥物) (杭州政府网站的标记和杭州旅游标记) 杭州的各式标记还有很多,形态各异、诉求不同,林林总总的大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当然,这压根就不算是褒扬,只是想问一句新评选出来的城标既不消再政府网站、也不消再旅游标记上,难道是公务员系统专用? 一个品牌换标是一件非常慎重严肃的事情,设计契合品牌和时代特色,又能执行到位,能提升品牌价值;而操作不妥,毁掉品牌的也实在不少。可在中国更像是把CIS或者是VI当作一项企业的活动在搞。隔一段时间出个标,弄了征集大赛。上个头条,影响一下大众,就再也没有下文了。这一点最好的例证恐怕就是“国美”了。就比如谈爱情,一个礼拜换一个,哪里能谈得上爱情呢?顶多就是玩玩,玩腻了就换一个。 这一个“印象西湖”的标记没有“三潭印月”、“没有断桥”,却同样传达了一弯湖水,并且在一堆堆砌了众多内涵的标记中显得非常现代另类。这个标记是张艺谋审定的。“印象西湖的标记单纯地讨论城标应表现钱塘江时代,还是西湖时代,这是个无解的话题,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应该跳出这样狭窄的误区。”说的真好。并且这不仅可以说给这个标记听,也可以说给很多头脑发热拍板定方案的各位领导听。 (济南和南京的最终确定标记) (济南的征集稿) 杭州搞了一次城标征集之后,全国各地都蠢蠢欲动或者傻傻已经行动了。在翻查资料的时候看到杭州旅游标记的设计颁发论文里阿谁设计者的名头分明写着“C1S”,确定不是“CIS”。并且众多网站和宣传资料上出现的杭州新城标有第一版的、也有第二版的,倒是少见最终确定版的。多像是一场华丽丽的有很昂贵的传销。 看来,放卫星、大炼钢铁的时代又开始了。
杭州整个城市的视觉传达和城市品牌建设上的确很“时尚”。反过来再看看刚刚举办了奥运会的北京,至今对这个城市的旅游宣传标语和定位相当陌生。感觉浪费了奥运会这个绝佳的机会来重塑提升这个城市的品牌建设,至少是在旅游品牌这一块上,北京的操作感觉就是“奥运就是奥运”,在视觉传达上几乎没有啥遗留资产。不信?那问一句北京对的城市的定位是什么?不知道,也找不到什么统一的官方的品牌规划。
上海在本年也发布了2010年世博旅游标记,还非常慷慨地在官网上提供了一份VI手册。上海的城市定位有一句话“上善如水 海纳百川”。在世博的品牌视觉标记的设计上一直都围绕着“海”这个元素,这次的旅游标记的发布也不例外。但是奇怪的是,上海的旅游标记又仅仅是针对2010世博会的,为什么,为什么又跟北京一样再次把城市品牌、城市旅游品牌和世博运营再一次割裂呢?随着2010年世博的结束,这份旅游标记和品牌建设又将作古,浪费人力物力不说,又一次徒然浪费世博对城市品牌建设在视觉传达上的整合统一的作用。
再回到杭州,杭州政府去年向全球征集城标,据说收到的提案超过了北京奥运会的标记稿征集数量。并且表现出来的标记设计很多非常标致。前11强作品征集市民投票也的确大大调动了市民对城市建设的热情。但是稿件入选3强之后,又发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韩美林先生又出来了,对3强作品指指点点,在他的修改下杭州的城标得以问世。所以,这次杭州的城标又成了“韩美林”和“东道设计”的联合作品。
(11强作品中个人比力喜欢的三例)
对于最终由韩美林先生修改诞生的杭州城标,在发布之后就有很多讨论。作为一个还没出师的学生,自然也没啥资格评头论足一道,只能说:有点散。在收集城标的过程中,也看到了浙江美术馆的标记征集。可官方再一次抛弃了众多雅致又契合实际作用的设计,再一次选定了韩美林先生的“抽象书法”作为馆标征集的第一名。耐人寻味的是,东道又一次成为了VI实施的签约设计方。难怪有人说,但凡中国官方的标记设计都被几家半官方设计所给垄断了。只是韩老先生的“隶书”和“毛笔”等造型方法一而再再而三的重现,不免让人审美疲劳。难道中国值得引申的传统元素就这点?
(杭州西博会的标记和吉祥物)
(杭州政府网站的标记和杭州旅游标记)
杭州的各式标记还有很多,形态各异、诉求不同,林林总总的大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当然,这压根就不算是褒扬,只是想问一句新评选出来的城标既不消再政府网站、也不消再旅游标记上,难道是公务员系统专用?
一个品牌换标是一件非常慎重严肃的事情,设计契合品牌和时代特色,又能执行到位,能提升品牌价值;而操作不妥,毁掉品牌的也实在不少。可在中国更像是把CIS或者是VI当作一项企业的活动在搞。隔一段时间出个标,弄了征集大赛。上个头条,影响一下大众,就再也没有下文了。这一点最好的例证恐怕就是“国美”了。就比如谈爱情,一个礼拜换一个,哪里能谈得上爱情呢?顶多就是玩玩,玩腻了就换一个。
这一个“印象西湖”的标记没有“三潭印月”、“没有断桥”,却同样传达了一弯湖水,并且在一堆堆砌了众多内涵的标记中显得非常现代另类。这个标记是张艺谋审定的。“印象西湖的标记单纯地讨论城标应表现钱塘江时代,还是西湖时代,这是个无解的话题,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应该跳出这样狭窄的误区。”
(济南和南京的最终确定标记)
(济南的征集稿)
杭州搞了一次城标征集之后,全国各地都蠢蠢欲动或者傻傻已经行动。在翻查资料的时候看到杭州旅游标记的设计颁发论文里阿谁设计者的名头分明写着“C1S”,确定不是“CIS”。并且众多网站和宣传资料上出现的杭州新城标有第一版的、也有第二版的,倒是少见最终确定版的。多像是一场华丽而又份外昂贵的传销。形容其为当下形象工程的2.0版一点儿也不外分。
上一篇:新浪网启用新品牌标识
下一篇:Shell(壳牌石油)标志历史